您的位置:首页 >> 专题专栏 >> 三好一满意 >> 正文
【三好一满意】仁心仁术 爱满房医
  • 作者: 2012-12-9
  •     这里每天都有数千名患者前来求医问诊,每天都上演着医护人员们不一样的治病救人的故事,但是弥漫在医院里的温暖感人的空气一直没有变过。多年来,房山区第一医院的医者们用他们的妙手仁心为患者们解除病痛、抚慰创伤,赢得了百姓们的感激与赞誉。仅2012年上半年医院就收到了患者送来的锦旗30多面,感谢信数十封,里面满载着患者们的感动与满意。
        想方设法也要让没钱的病人能看病
        “有些病人实在是没钱治病,怎么办?我们不能眼看病人放弃治疗啊,就想办法给病人省着来,或者向医院申请减免治疗费,再不行干脆就自己给垫点钱。”肿瘤科的主任郭海总是会遇到一些“穷病人”,他总是尽一个医生的最大能耐为这些病人“想法设法”。
        一位从河北涞水县农村来的范德河,才50出头,就患上了肺癌。对于家庭经济窘迫的老范来说,化疗费无异于天文数字。几次化疗之后效果特别地好,然而老范却找到郭海说:“我不治了,明天就回家了。”郭海明白他的困境,告诉他说:“病一定要治,我们来帮你想办法。”肿瘤科在医院的支持下给他减免了不少费用,科室的医护人员们也纷纷慷慨解囊,给他凑齐了钱。
        因为考虑到偏远地区的患者出行不便,肿瘤科每年都会对偏远山区的患者进行登门回访。一年后对范德河的一次回访中,家徒四壁的他硬是要杀鸡款待远道而来的医生们,郭海感动不已,对老范说:“还是我请你吧,不管怎么样我经济比你宽裕。”最后他请老范和他的女儿到涞水县城吃了一顿,临走时还掏出身上的300块钱塞给了老范,让老范给自己买点营养品。朴实厚道的范德河不会用高雅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激,只是一直流着眼泪说了无数个“谢谢”。
        郭海真诚地跟记者强调说:“这可不是我有多高的思想境界,换成是你也一样会这么做,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谁都会动恻隐之心的。”
        在房山区第一医院,为患者“掏钱”的医生们不是少数。
        在郭海看来,病人们都是他的朋友,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朋友们因为没钱而放弃治疗?今天给交不上药费的病人垫几百块钱,明天为买不起车票回家的病人掏几十块钱……日复一日,他用满怀的仁爱与患者一起抗争癌症病魔,为患者排忧解难。
    在肿瘤科的墙上,张贴着两张特别“扎眼”的大红纸,两张面积有一平米多的纸上,密密匝匝的小字赞扬着郭海和他科室的医护人员们的高尚医德:“肿瘤科的医护人员待我母亲像亲人一样,鼓励她、给了她活下去的信心,我们不知该如何感谢他们……”读了怎能让人不动容?
        “收病人的红包无异于落井下石”
        在房山区第一医院,拒收病人的红包早已不是新闻。
        “生了病的人就是处于危难中的人,如果收他们的红包无异于落井下石,我们会愧对于自己的良心。”麻醉科主任郭志华这样说。
        以麻醉科的医生们为代表,房山区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是“白衣天使”这一圣洁称谓的守望者。
        一位临产的孕妇被十万火急地送进了手术室,由于孕妇羊水栓塞,母子都有生命危险。孕妇的丈夫急得在手术室外团团转,在麻醉医师王晓英找他签字时,他一把拽住王晓英的衣服,往她兜里塞了几张钞票。王晓英急忙把钱掏出来安慰他说:“您千万别着急,我们肯定会尽心尽力的,钱您拿回去!”钱被来来回回地推了好多回,最后王晓英急了:“您再这样就耽误做手术了!”
        钱被退回,手术依然进行得很顺利,母子平安。
        在麻醉科工作了13年的邓志杰说:“自从我来这里工作,见过的拒收红包的事比比皆是,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,我们觉得这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”
        可是他们为了拒收红包,没少采取“迂回战术”,也没少给病人做出承诺。有时候会遇到特别固执的病人,打了半天“拉锯战”,可还是拗不过病人,无奈之下他们就只能先把钱收了,回过头就立刻将红包里的钱为病人交了住院费,或者交由医院党办转给病人。
        得了胃癌的老姜在手术前找到郭志华,非要塞给郭志华一个装着钱的信封。郭志华为了拒绝他,给他承诺了半天:“您把钱拿回去,把心放到肚子里,不拿您的钱我一样会尽力。”
        碰了壁的老姜还是不放心,又找到麻醉科副主任赵伟,一阵软磨硬泡医生还是不收,淳朴的老姜突然跪了下来,赵伟一下子手足无措。为了让老姜“放心”,赵伟佯装收下了他的红包,在手术结束老姜苏醒后,赵伟和郭志华拿着钱送到了老姜的病床前,花甲之年的老姜和他的家人泪流满面。
        “永远都要把病人的生命和利益放在第一位”
        一位年仅40岁的女性患者,患有罕见的腹腔巨大平滑肌瘤,其腹腔内的肿物已侵占整个腹腔容积的80%。由于其腹腔内的平滑肌瘤巨大,如行手术治疗取出肿物会造成腹内压力骤减,极易出现手术并发症,其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都较大,但是如果不手术切除肿物,她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。
    她和家人曾经辗转到过市里的数家三级医院,然而均因手术风险大被拒绝收治。最后,临近绝望的她决定再到“县医院”试试。普外科主任佟景许仔细看过病人并与其家人充分沟通后,决定冒风险为她手术切除肿物,因为他看到这位形容憔悴的瘦小患者,眼神里充满了绝望。
    “医生就是治病救人的,不能因为要承担风险就拒绝救治病人,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治愈病人,永远把病人的生命和利益放在第一位,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。”佟景许主任对医德医风的理解,有他自己的见解。
        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当下,医疗风险确实让人望而生畏。然而,佟景许却不这么想,工作在普外科,经常会面临需要及时施救的危急重症病人,风险时时处处都有,如果惧怕承担风险,那病人怎么办?
    去年,普外科与消化内科联合开展了第一例两镜联合手术。患者结直肠内的多发息肉位置比较特殊,内镜、开腹或腹腔镜都无法有把握一次解决问题,为了不让患者经受多次手术痛苦,普外科和消化内科打破学科界限,采用微创治疗新理念——两镜联合手术为患者减轻了创伤与痛苦。
        普外科和医院的其他科室一起,不断地发展适合自己科室的新技术,只希望能具备更强大的技术实力,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。
    多年来,一个又一个身患顽疾、重疾的病人,多方求医被婉拒之后在这里得到了救治,从他们被成功救治的病例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房医人过硬的技术,更看到了房医人强烈的责任心。
        一位身缠多种病症的危重胆石症患者,在普外科的尽心救治下闯过了鬼门关,她的老伴儿纪大爷感激之余做了一首名为《赞普外》的小诗:“普外德高业精深,一刀切断病魔根。患者感恩难言表,人生之路又逢春!”
       “不仅关心患者的病情,还要关心患者的心情”
        在中西医病区主任郝凤霞的眼中,病人首先是人,其次才是生病的人,她说:“我们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病情,还要关心患者的心情,在生活方面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,给他们多一些照顾。”
    郝凤霞和科内其他的医护人员们也是这么做的,他们会在日常的工作中,关心每一位病人的需求,从细节上为病人多想一些,多做一些,尽自己最大努力让病人们的心情能好一些。
       病房里住进了一位被诊断为淋巴瘤的老太太,既往有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梗塞、糖尿病等病史,身体极度虚弱,抵抗力低下。为了使她能够休息好,郝凤霞和护士长荆红艳就商量给她安排一间单独的病房。每天的化疗使得老太太的头发大量脱落,为了减轻她的心理压力,郝凤霞和荆红艳又悄悄地把她病房内的镜子摘掉。老太太连续发烧,却又不适合药物退烧,护士们就一遍遍地用温水擦浴为她降温……
    老太太的老伴儿动情地说:“这里的医护人员是真心对我们好啊,特别细心,我们家属想不到的他们都能替我们想到。”
    一位在中西医病房住院的老病号,一提到中西医科就很激动,他说:“他们把我照顾得太周到了,就是自己的家人恐怕也只能做到这么多,我能不感动吗?”
    有很多病人在郝凤霞出门诊的时候,特意跑到她的诊室去感谢她、看望她,跟她说住院的时候大夫护士们是如何照顾他们,让他们终身难忘。郝凤霞说她每次都特别感动,可是很多时候她根本都想不起来这些让病人们热泪盈眶的事情,因为她觉得这些都是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做的。“病人们的感激也经常让我感动不已,让我觉得无以为报,只能加倍地对病人们好,加倍地照顾好他们。”郝凤霞说到。
        这样的体恤病人、关爱病人,医患关系怎能不和谐?郝凤霞把病房里医患和谐的景象归功于全科医护人员。他们一起用灵巧的双手把病房装扮得像家一样温馨,他们一起用真诚的行动传递给病人一份关心,他们一起用高尚的医德演绎了医患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情故事。
    “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求含灵之苦……勿避险希、昼夜、寒暑、饥渴、疲劳,一心赴救,无作功夫形迹之心。”这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著名的《大医精诚》篇中对“大医”的界定,也是房医人孜孜以求的从医境界。一代代的房医人循着“大医”的足迹,恪守着“以人为本、关爱生命”的院训精神,以仁慈之心,行仁爱之术,在房山及周边地区传扬了廉洁厚德的美名,赢得了百姓们真真切切的满意呼声!